金秋十月,丹桂飄香。
走進三峽庫區秭歸縣,一江碧水、漫山柑橘,城鎮鄉村干凈整潔,垃圾分類井然有序,處處呈現生態宜居的美麗畫卷。
近年來,秭歸縣根據山區地形和生產生活特點,按照“減量化、資源化、無害化”處理原則,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,探索“三山三料”新模式。
因地制宜,共同締造——
垃圾分類人民群眾“唱主角”
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涉及千家萬戶,如何改變長期以來垃圾“一丟了之”的舊習,提高群眾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?
在兩河口鎮太平村一場村落夜話中,“垃圾分類”是討論焦點。
“圓形回收爐好用、好清理,還可以把爐膛多分幾層,垃圾就不會扎堆?!薄懊繎舭l個密封漚肥桶,廚房垃圾就不會丟垃圾桶里了?!贝迕駛児餐朕k法、出主意。
群眾事,商量辦。一場場主題黨員活動、村落夜話、屋場會中,黨員干部宣傳發動、群眾積極建言獻策,人人都知曉了垃圾分類的好處、參與垃圾分類行動。
高山、半高山、低山不同地區群眾結合本村實際,摸索出一套套行之有效的辦法,農村生活垃圾源頭減量、分類治理的“三山三料”秭歸模式逐漸形成。
在低山柑橘產區,各村推廣“公益創投積分制”,垃圾分類行動變成公益積分,兌換生活用品、農資產品。村民主動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高漲。
半高山地區生態有機肥需求量大,在垃圾分類中實施“二次四分法”,可爛垃圾裝進漚肥桶變成有機肥源,不可爛垃圾再按“有害、可回收、其它”分袋分桶,交給鄉鎮環衛清運車,賣給村內定點回收站后還可享受“環保代金券”等激勵機制。
高山地區群眾則自發推廣“三料利用”垃圾減量模式。分類處理的垃圾變成了家畜家禽飼料、生活燃料、生產肥料。
“枝枝草草變燃料,易腐垃圾變肥料,剩飯剩菜變飼料,紙殼瓶罐變鈔票,有害垃圾不亂撂,干凈整潔廢變寶?!比罕妵L到了甜頭,將垃圾分類編成歌謠傳唱、相互提醒遵守。
完善設施,健全機制——
垃圾分類提能增效“全鏈條”
做好垃圾分類這一“關鍵小事”,從“丟”到“收”,從“置”到“治”,每一環節都馬虎不得。
在郭家壩鎮熊家嶺村,一塊垃圾分類“二次四分”的展示牌格外醒目,時時提醒村民按要求進行垃圾分類。鄉村環衛監督員、保潔員嚴格值守,定時清理,垃圾減量每年達到180噸以上。
在郭家壩鎮華新水泥廠,一輛輛垃圾轉運車滿載而來,分類壓縮的垃圾都將變成生產制造水泥的燃料,日處理量達到120噸。
為了讓生活垃圾“精準入桶、納消有地”,秭歸縣建設全封閉分類收集點352處,并在各村配備易腐垃圾漚肥桶(坑)、齊其他垃圾桶,建立可回收站和有害垃圾暫存點。投資5000萬元建設11座鄉鎮垃圾中轉站,投資3000萬元建設縣級垃圾分類綜合利用可回收中心。吸納社會投資,華新水泥廠投資5500萬元建立了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,全縣居民生活垃圾無害化焚燒利用率達到90%。
被納入“湖北省脫貧縣偏遠鄉鎮生活垃圾處理模式試點”的兩河口鎮,垃圾分類“五員”上陣、全鏈發力。鎮聯村干部是“督導員”,宣傳動員、分類指導;村干部是“服務員”,及時回應群眾需求,做好上門或遠程指導服務;各村聘請1至2名專職“保潔員”,具體實施二次分類和回收處理,保管垃圾分揀中心設施;村民人人皆為“環衛員”,自覺進行垃圾分類、積極投身村莊清潔與人居環境整治行動;社會化隊伍當好“協管員”,發揮宣傳影響與監督的積極作用。
為推動垃圾分類長效化,秭歸縣建立資金保障、獎勵懲罰、評議考核等多種機制。按照“村平1萬元、人平5元”的標準進行農村垃圾治理獎補,財政預算“清潔家園·美麗鄉村”創建獎補資金70萬元,對11個鄉鎮垃圾中轉站運行管理及垃圾無害化處置補助經費達到1000萬元。落實“紅黑榜”公示制度,推進垃圾分類積分兌換激勵機制,并委托第三方采取明察暗訪相結合方式,進行成效考評。
如今的秭歸縣,“戶分類、組保潔、村收集、鎮轉運、縣處理”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實現城鄉一體、全域覆蓋,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,一幅潔凈、秀美、富裕的圖景正在呈現。(三峽日報通訊員 周華山 張龍)
發表時間:2023-10-23 來源:湖北文明網
金秋十月,丹桂飄香。
走進三峽庫區秭歸縣,一江碧水、漫山柑橘,城鎮鄉村干凈整潔,垃圾分類井然有序,處處呈現生態宜居的美麗畫卷。
近年來,秭歸縣根據山區地形和生產生活特點,按照“減量化、資源化、無害化”處理原則,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,探索“三山三料”新模式。
因地制宜,共同締造——
垃圾分類人民群眾“唱主角”
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涉及千家萬戶,如何改變長期以來垃圾“一丟了之”的舊習,提高群眾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?
在兩河口鎮太平村一場村落夜話中,“垃圾分類”是討論焦點。
“圓形回收爐好用、好清理,還可以把爐膛多分幾層,垃圾就不會扎堆?!薄懊繎舭l個密封漚肥桶,廚房垃圾就不會丟垃圾桶里了?!贝迕駛児餐朕k法、出主意。
群眾事,商量辦。一場場主題黨員活動、村落夜話、屋場會中,黨員干部宣傳發動、群眾積極建言獻策,人人都知曉了垃圾分類的好處、參與垃圾分類行動。
高山、半高山、低山不同地區群眾結合本村實際,摸索出一套套行之有效的辦法,農村生活垃圾源頭減量、分類治理的“三山三料”秭歸模式逐漸形成。
在低山柑橘產區,各村推廣“公益創投積分制”,垃圾分類行動變成公益積分,兌換生活用品、農資產品。村民主動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高漲。
半高山地區生態有機肥需求量大,在垃圾分類中實施“二次四分法”,可爛垃圾裝進漚肥桶變成有機肥源,不可爛垃圾再按“有害、可回收、其它”分袋分桶,交給鄉鎮環衛清運車,賣給村內定點回收站后還可享受“環保代金券”等激勵機制。
高山地區群眾則自發推廣“三料利用”垃圾減量模式。分類處理的垃圾變成了家畜家禽飼料、生活燃料、生產肥料。
“枝枝草草變燃料,易腐垃圾變肥料,剩飯剩菜變飼料,紙殼瓶罐變鈔票,有害垃圾不亂撂,干凈整潔廢變寶?!比罕妵L到了甜頭,將垃圾分類編成歌謠傳唱、相互提醒遵守。
完善設施,健全機制——
垃圾分類提能增效“全鏈條”
做好垃圾分類這一“關鍵小事”,從“丟”到“收”,從“置”到“治”,每一環節都馬虎不得。
在郭家壩鎮熊家嶺村,一塊垃圾分類“二次四分”的展示牌格外醒目,時時提醒村民按要求進行垃圾分類。鄉村環衛監督員、保潔員嚴格值守,定時清理,垃圾減量每年達到180噸以上。
在郭家壩鎮華新水泥廠,一輛輛垃圾轉運車滿載而來,分類壓縮的垃圾都將變成生產制造水泥的燃料,日處理量達到120噸。
為了讓生活垃圾“精準入桶、納消有地”,秭歸縣建設全封閉分類收集點352處,并在各村配備易腐垃圾漚肥桶(坑)、齊其他垃圾桶,建立可回收站和有害垃圾暫存點。投資5000萬元建設11座鄉鎮垃圾中轉站,投資3000萬元建設縣級垃圾分類綜合利用可回收中心。吸納社會投資,華新水泥廠投資5500萬元建立了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,全縣居民生活垃圾無害化焚燒利用率達到90%。
被納入“湖北省脫貧縣偏遠鄉鎮生活垃圾處理模式試點”的兩河口鎮,垃圾分類“五員”上陣、全鏈發力。鎮聯村干部是“督導員”,宣傳動員、分類指導;村干部是“服務員”,及時回應群眾需求,做好上門或遠程指導服務;各村聘請1至2名專職“保潔員”,具體實施二次分類和回收處理,保管垃圾分揀中心設施;村民人人皆為“環衛員”,自覺進行垃圾分類、積極投身村莊清潔與人居環境整治行動;社會化隊伍當好“協管員”,發揮宣傳影響與監督的積極作用。
為推動垃圾分類長效化,秭歸縣建立資金保障、獎勵懲罰、評議考核等多種機制。按照“村平1萬元、人平5元”的標準進行農村垃圾治理獎補,財政預算“清潔家園·美麗鄉村”創建獎補資金70萬元,對11個鄉鎮垃圾中轉站運行管理及垃圾無害化處置補助經費達到1000萬元。落實“紅黑榜”公示制度,推進垃圾分類積分兌換激勵機制,并委托第三方采取明察暗訪相結合方式,進行成效考評。
如今的秭歸縣,“戶分類、組保潔、村收集、鎮轉運、縣處理”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實現城鄉一體、全域覆蓋,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,一幅潔凈、秀美、富裕的圖景正在呈現。(三峽日報通訊員 周華山 張龍)
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辦
技術支持:荊楚網
投稿郵箱: hbwmwxxbs@vip.163.com